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复旦大学采自东海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整个头部、颈和上背纯白色,下背、腰银灰色,尾上覆羽基部灰色,端部白色,尾羽白色;肩灰色,羽缘和尖端白色,翼上覆羽灰色;初级飞羽灰色,第1—2枚初级飞羽具黑色羽缘和尖端,有时仅第1枚有黑色外翈和羽端,第3—5枚初级飞羽具黑色尖端,第4—5枚初级飞羽有时有白色次端斑,第6—7枚初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次级飞羽灰色,有白色羽端。下体几为纯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基本相似,惟头顶后部和枕淡灰黑色,头顶有不明显的灰色纵纹,后颈和翕羽前部灰白色,各羽具暗色羽端,形成褐黑色细形横斑,耳羽后部灰黑色较深,形成一模糊黑斑。
幼鸟:头、颈均白,头顶和枕部具灰色斑,后颈有新月形灰黑色横带;翕羽灰色,稍沾褐色,尾羽具黑色端部横斑。眼后有黑色小斑点,耳羽后部具黑色斑纹,翅上覆羽有黑色斜行带斑,初级覆羽和外侧初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亦黑,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有白斑,其余两翅表面灰色。下体灰白色。
虹膜暗褐色,眼睑橙红色形成眼圈;嘴淡黄色或黄绿色;脚黑色,冬季银灰黑色,后趾退化而很小。
量衡度 (mm,g;据蔡其侃,1987;诸葛阳等,1990;施银柱、马世全等未发表资料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421 444 38.3 324 131 36.9
(389—453) (415—468) (34—40) (315—340) (123—137) (35—39)
♀♀(6) 386 430 38.6 314 130 35.6
(350—410) (414—450) (34—44) (309—323) (125.5—137) (32—39)
оо(2) 一,一 430,一 32,34 300,314 135,135 35,33
成鸟夏羽:整个头部、颈和上背纯白色,下背、腰银灰色,尾上覆羽基部灰色,端部白色,尾羽白色;肩灰色,羽缘和尖端白色,翼上覆羽灰色;初级飞羽灰色,第1—2枚初级飞羽具黑色羽缘和尖端,有时仅第1枚有黑色外翈和羽端,第3—5枚初级飞羽具黑色尖端,第4—5枚初级飞羽有时有白色次端斑,第6—7枚初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次级飞羽灰色,有白色羽端。下体几为纯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基本相似,惟头顶后部和枕淡灰黑色,头顶有不明显的灰色纵纹,后颈和翕羽前部灰白色,各羽具暗色羽端,形成褐黑色细形横斑,耳羽后部灰黑色较深,形成一模糊黑斑。
幼鸟:头、颈均白,头顶和枕部具灰色斑,后颈有新月形灰黑色横带;翕羽灰色,稍沾褐色,尾羽具黑色端部横斑。眼后有黑色小斑点,耳羽后部具黑色斑纹,翅上覆羽有黑色斜行带斑,初级覆羽和外侧初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亦黑,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有白斑,其余两翅表面灰色。下体灰白色。
虹膜暗褐色,眼睑橙红色形成眼圈;嘴淡黄色或黄绿色;脚黑色,冬季银灰黑色,后趾退化而很小。
量衡度 (mm,g;据蔡其侃,1987;诸葛阳等,1990;施银柱、马世全等未发表资料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421 444 38.3 324 131 36.9
(389—453) (415—468) (34—40) (315—340) (123—137) (35—39)
♀♀(6) 386 430 38.6 314 130 35.6
(350—410) (414—450) (34—44) (309—323) (125.5—137) (32—39)
оо(2) 一,一 430,一 32,34 300,314 135,135 35,33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中型鸥类。头、颈、尾和下体纯白色;背、肩、翅上覆羽和飞羽均为珠灰色;两翼的翼尖黑而没有白色块斑,双翅的前后缘均为白色,展翅时较明显。尾呈浅凹状;嘴黄色,脚黑色。
大小
量衡度 (mm,g;据蔡其侃,1987;诸葛阳等,1990;施银柱、马世全等未发表资料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421 444 38.3 324 131 36.9
(389—453) (415—468) (34—40) (315—340) (123—137) (35—39)
♀♀(6) 386 430 38.6 314 130 35.6
(350—410) (414—450) (34—44) (309—323) (125.5—137) (32—39)
оо(2) 一,一 430,一 32,34 300,314 135,135 35,33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421 444 38.3 324 131 36.9
(389—453) (415—468) (34—40) (315—340) (123—137) (35—39)
♀♀(6) 386 430 38.6 314 130 35.6
(350—410) (414—450) (34—44) (309—323) (125.5—137) (32—39)
оо(2) 一,一 430,一 32,34 300,314 135,135 35,33
生物学
生物学 为海洋鸟类,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也在近岛屿的海面及港湾水面上空,有时在大江河入海口湿地或附近的湿地生境内活动,偶而进入内陆开阔的水域或河滩地。晚间多栖宿于海岛岩石上。常结群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或荡漾或栖停于海边岩礁悬崖上。有时伴随海上船只飞翔。三趾鸥在远离海岸的洋面出现率远高于近岸海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的海岸和岛屿。
常在海面涡流中捕食,食物主要为小鱼和甲壳类、软体动物等,越冬期会到人工养殖的沿海虾池取食。施银柱、马世全等于1962—1964年间在东海剖检3只鸟胃,食物全部为鱼类。
三趾鸥在国内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冬候鸟(郑作新,1987;颜重威等,1996)。1962年2月15日在北京良乡琉璃河采获过1号标本(蔡其侃,1987);复旦大学于1966年1月4日在东海采获1号标本;据《浙江动物志?鸟类》记录,在浙江定海、宁波、洞头采获有3号标本(诸葛阳等,1990);1982年9月23日在四川金堂县采获1号标本(吴光智,1988);1991年11月四川泸洲地区泸县龙贯山采集到1号标本(刘
克志,1994);1963年3月施银柱、马世全等在东海采集到5号标本。
此外,吉林珲春敬信地区(杨兴家,2000),河北北戴河(Williams et al.,2000),山东青岛沿海(刘岱基,1994),江苏射阳(苏化龙,1998),香港(Carey,2001)等地都有见到的记录。以上采获标本和见到的记录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趾鸥的近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施银柱、马世全等自1962年12月至1964年4月在东海(121°31′一125°30′E。27°20′一32°00′N)9次出海,共计在海上120天,历经10 000浬,于2—3月间共见过三趾鸥达628次,最多每小时见到10只以上,尤其在距海岸80浬以外的海域。可见三趾鸥在国内并非非常罕见,只因受到观察时间、地区、手段和频度等的限制而已。
常在海面涡流中捕食,食物主要为小鱼和甲壳类、软体动物等,越冬期会到人工养殖的沿海虾池取食。施银柱、马世全等于1962—1964年间在东海剖检3只鸟胃,食物全部为鱼类。
三趾鸥在国内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冬候鸟(郑作新,1987;颜重威等,1996)。1962年2月15日在北京良乡琉璃河采获过1号标本(蔡其侃,1987);复旦大学于1966年1月4日在东海采获1号标本;据《浙江动物志?鸟类》记录,在浙江定海、宁波、洞头采获有3号标本(诸葛阳等,1990);1982年9月23日在四川金堂县采获1号标本(吴光智,1988);1991年11月四川泸洲地区泸县龙贯山采集到1号标本(刘
克志,1994);1963年3月施银柱、马世全等在东海采集到5号标本。
此外,吉林珲春敬信地区(杨兴家,2000),河北北戴河(Williams et al.,2000),山东青岛沿海(刘岱基,1994),江苏射阳(苏化龙,1998),香港(Carey,2001)等地都有见到的记录。以上采获标本和见到的记录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趾鸥的近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施银柱、马世全等自1962年12月至1964年4月在东海(121°31′一125°30′E。27°20′一32°00′N)9次出海,共计在海上120天,历经10 000浬,于2—3月间共见过三趾鸥达628次,最多每小时见到10只以上,尤其在距海岸80浬以外的海域。可见三趾鸥在国内并非非常罕见,只因受到观察时间、地区、手段和频度等的限制而已。
生境信息
生物学 为海洋鸟类,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也在近岛屿的海面及港湾水面上空,有时在大江河入海口湿地或附近的湿地生境内活动,偶而进入内陆开阔的水域或河滩地。晚间多栖宿于海岛岩石上。常结群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或荡漾或栖停于海边岩礁悬崖上。有时伴随海上船只飞翔。三趾鸥在远离海岸的洋面出现率远高于近岸海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的海岸和岛屿。
常在海面涡流中捕食,食物主要为小鱼和甲壳类、软体动物等,越冬期会到人工养殖的沿海虾池取食。施银柱、马世全等于1962—1964年间在东海剖检3只鸟胃,食物全部为鱼类。
三趾鸥在国内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冬候鸟(郑作新,1987;颜重威等,1996)。1962年2月15日在北京良乡琉璃河采获过1号标本(蔡其侃,1987);复旦大学于1966年1月4日在东海采获1号标本;据《浙江动物志?鸟类》记录,在浙江定海、宁波、洞头采获有3号标本(诸葛阳等,1990);1982年9月23日在四川金堂县采获1号标本(吴光智,1988);1991年11月四川泸洲地区泸县龙贯山采集到1号标本(刘
克志,1994);1963年3月施银柱、马世全等在东海采集到5号标本。
此外,吉林珲春敬信地区(杨兴家,2000),河北北戴河(Williams et al.,2000),山东青岛沿海(刘岱基,1994),江苏射阳(苏化龙,1998),香港(Carey,2001)等地都有见到的记录。以上采获标本和见到的记录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趾鸥的近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施银柱、马世全等自1962年12月至1964年4月在东海(121°31′一125°30′E。27°20′一32°00′N)9次出海,共计在海上120天,历经10 000浬,于2—3月间共见过三趾鸥达628次,最多每小时见到10只以上,尤其在距海岸80浬以外的海域。可见三趾鸥在国内并非非常罕见,只因受到观察时间、地区、手段和频度等的限制而已。
常在海面涡流中捕食,食物主要为小鱼和甲壳类、软体动物等,越冬期会到人工养殖的沿海虾池取食。施银柱、马世全等于1962—1964年间在东海剖检3只鸟胃,食物全部为鱼类。
三趾鸥在国内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冬候鸟(郑作新,1987;颜重威等,1996)。1962年2月15日在北京良乡琉璃河采获过1号标本(蔡其侃,1987);复旦大学于1966年1月4日在东海采获1号标本;据《浙江动物志?鸟类》记录,在浙江定海、宁波、洞头采获有3号标本(诸葛阳等,1990);1982年9月23日在四川金堂县采获1号标本(吴光智,1988);1991年11月四川泸洲地区泸县龙贯山采集到1号标本(刘
克志,1994);1963年3月施银柱、马世全等在东海采集到5号标本。
此外,吉林珲春敬信地区(杨兴家,2000),河北北戴河(Williams et al.,2000),山东青岛沿海(刘岱基,1994),江苏射阳(苏化龙,1998),香港(Carey,2001)等地都有见到的记录。以上采获标本和见到的记录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趾鸥的近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施银柱、马世全等自1962年12月至1964年4月在东海(121°31′一125°30′E。27°20′一32°00′N)9次出海,共计在海上120天,历经10 000浬,于2—3月间共见过三趾鸥达628次,最多每小时见到10只以上,尤其在距海岸80浬以外的海域。可见三趾鸥在国内并非非常罕见,只因受到观察时间、地区、手段和频度等的限制而已。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于自欧洲西海岸起经欧亚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群岛、岛屿,直至北太平洋东西沿岸和洋中群岛,包括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等,加拿大东北海岸,格陵兰沿岸;在繁殖地南方的北半球沿海及远洋越冬,包括美国,西欧,西北非洲,朝鲜半岛和日本。
国内分布
吉林(珲春敬信地区)(旅鸟);北京(良乡)、河北(北戴河)、辽宁(旅顺)、上海(崇明)、江苏(沙卫山岛、射阳)、浙江(舟山群岛外东海、大陈岛外东海、定海、宁波、洞头)、山东(青岛)、四川(金堂、泸县)、香港(冬候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三趾鸥共有2个亚种的分化。R.t.tridactyla 分布于北大西洋,自加拿大的中北部和美国的东北部向东经过格陵兰至欧洲西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北部泰梅尔半岛北部和北地群岛,越冬时向南至大西洋藻海(Sargasso Sea)和非洲西北部海洋。在我国东部沿海分布的为 R.t.pollicaris 亚种。